中国乡村儒学复兴行动 儒学文化 沁水柳氏清明祭祖

沁水柳氏清明祭祖

民间习俗,是道德的情感连接,是人与历史的精神脐带,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初的诗意启蒙。
     qin  shui  liu  shi  qing  ming  ji  zu
  沁 水 柳 氏 清 明 祭 祖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申报地区:山西省沁水县

项目编号:Ⅹ-90

类      别:民俗

保护单位:沁水县人民文化馆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历史在轮回中的传承,让清明节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而祭祖民俗也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和追求幸福的巨大动力。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是个人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

清明祭祖在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民俗礼仪中是最为隆重的一种习俗,家族中的成员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在清明这一天赶回来到祠堂参加活动,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西文兴村,是以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形成的柳氏血缘村落,保留着柳氏在明清具有宗法制度特征的完好古建筑群,民居现存有“河东世泽”及“司马第”两块门匾,道出了西文兴村与河东大诗人柳宗元的渊源。从村落选址、规划布局、居民建筑、细部装饰以及风俗民情等,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柳宗元文化的活化石,可谓“古香古色、古风犹存,古箴古训、寓意深刻。”这个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氏祭祖

祭祖作为柳氏家族的一项重要民俗礼仪,不仅是家族生活历史的一种沉淀,也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的呼唤。追先思远、敦亲睦族,使个人的身份更加清晰、更加神圣;认祖归宗、行孝弘德,让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更加牢固。这一习俗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指导着整个家族的生活模式,起着维护根本的作用,也是社会绵延的一种张力。

河东柳氏族谱

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记载,该村柳氏后人均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世居西文兴村,遵训守礼,传承了河东柳氏家风和美德,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立石永记于西文兴柳氏宗祠,常年祭祀,慎终追远。清明祭祖是祭祀中最为隆重的。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就开始忌荤吃素,每天吃的饭菜在开饭时都先要向祖先敬献后才可以开始用餐。各家上坟扫墓,清明日齐聚祠堂,以牲礼献祭先祖。

柳氏宗亲祭祖

每年的祭祀活动人们都会像长辈们操作的那样一直保留传承下去。这种礼俗就像一个诲人不倦的老师,借助祭祀隆重的仪式使族人能够获得某种生活的导向,在对习俗礼仪的体验中重新发现柳氏家族所体现的整体精神,而家族的整体的精神又使得祭祀更加庄重,给礼俗赋予了灵魂,让身处其中的族人在过去和将来间找到联系的纽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重视文化的载体之一礼仪习俗,通过这一载体,回归到历经世世代代先辈不断筛选淬炼,并生活在其中的民俗上来,萃取健康的传统文化基因,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营养。

西文兴村的柳氏后人遵守古训,耕读传家,书香相继,在明朝永乐年间柳宗元的第18世孙柳琛,终于再次入仕发家,从而开始再造西文兴村“香泛柳下”。明朝成化年间又进行了扩建,修建了柳府十三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其地势四周环山,风景秀美,原始的生态环境,外朴内华的环山豪宅,典型的古代文人型府邸,这就是今天的柳氏民居。
民居平面布局分单进、两进,建筑形制多为悬山和硬山式。以村中街道划分,南北两面对称分布,建筑布局紧凑。南院后墙以东西为轴线,建过街楼。各院门额以楷书题院名,四院均为封闭型四合院。保存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是“司马第”院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倒座、正房、上房。前后院东西两侧各建有厢房,硬山式屋顶,院门位于东南角,单开板门一道。正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二层楼阁式。下层设楼板,东次间设楼梯可达上层。其余院落中上房、正房等形式相同,同为一个时期遗物。院内两座石牌坊,青石筑成,二柱单楼悬山式。迎风板两块。一坊题“丹桂传芳” ,一坊题“青云楼武”。有明嘉靖二十九年修建题记。到了明朝隆庆年间,柳宗元的第23代孙柳大夏为了上承祖宗美德,下传子孙孝贤,重新修建了柳氏宗祠,并且立了柳氏祠堂仪式碑记,重新振兴了柳氏家族,他们的人生礼俗也得以世代相传至今。

一个国家与文明的历史进程,靠个人与家族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族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祭奠仪式使个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人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先辈的辛劳和奋斗是当代人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柳氏清明祭祖,和一般家族的祭祖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它有严格的礼仪规定:首先,清明的前三天一直到正清明,全族全部吃素;其次,三天内每顿饭的第一碗,必须献祠堂;第三,祠堂献三神,必须穿戴整齐,按辈分拜礼。献三神,就是用面蒸的羊、牛、献锅等祭品,有三旗,七旗,十二旗;进祠堂不能随便进,必须按顺序、按辈分,一辈一辈的进行。祭奠的本意是保本追源建筑祭扫之礼.寄托子孙孝道之情,柳氏家族却能够通过这样周密的礼仪形式,达到教化族人的目的。

柳氏后裔在西文兴村落户,就一直延传着家族的人生礼俗,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效仿着、传承着,河东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文化。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 “家田干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这些无不浸润着柳氏家族礼仪文化的长期熏陶,显示了这个大家族的源远流长。

在柳氏家族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哪一种礼俗,都有一整套程序和各种仪式。除了参与者的言谈举止、衣冠装束、献食祭品、敬告时日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对于不同礼俗的礼节,都有铭文定律,千百年来,这些有章有节的作法,不只使自己家族受益匪浅,而且在周边四乡五邻的家族中广为效仿延续至今。清明祭祖是柳氏家族文化的显现,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印记。传承与弘扬优秀的家族文化,对于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在飞速发展,传统的祭祖祈福仪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清明祭祖这种盛大、威严、庄重的仪式。柳氏家族的祭祖礼俗,是我国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典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语有云“知礼而后行” ,一个人唯有知礼才能方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成就事业。通过外在的形式影响内在的心灵,在柳氏家族清明祭祖这种仪式中,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凝心力,它不只是属于柳氏家族的,同时也是属于全民族的。

【来源:非遗晋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乡村儒学复兴行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crx.cycsol.cn/ruxue/2021/04/04/archives/1391

作者: 秘书处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1689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8114561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